皮鞋,顧名思義,即為以皮革製成的鞋款。從原皮到成型,裡裡外外都有非常複雜的構造及學問。一般消費者會接觸的地方,主要還是偏重外觀的部分。除了上一篇提到的鞋頭之外,其他部位的皮革裁片的處理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變化,以下將以簡單的外觀說明:
順時針排序(自12點鐘方向開始)
鞋舌 (Tongue)
位於鞋帶部分下方的皮革區塊。鞋舌可以跟鞋身是同一塊皮革,或是以較小塊的皮革拼接至鞋身而成,主要功用為防止鞋帶在行走時直接摩擦肌膚造成傷害。
內裡 (Lining)
鞋子內部所採用的材料。也是雙腳真正與皮革接觸的地方。通常會採用透氣性高的皮革來製作,以增進穿著的舒適度。
鞋口 (Collar)
鞋子入腳處的開口弧度及大小。窄口的設計包覆性良好,但通常較難以穿脫;寬口反之。針對不同的款式會有不同的設計。
後踵 (Counter)
包圍腳後跟的鞋面部分。為增加穿著時的穩定度,在鞋面及內襯中間會加入硬質材料以鞏固鞋型。
鞋腰 (Quarter)
包覆鞋面側邊的皮革。有些設計也會直接包含到後踵,但一般均指側面部分。
鞋跟 (Heel)
外底後方的跟狀結構。可用木頭或皮革製作,基本原理類似,皆為層層堆疊的製作方式,下層通常會輔以橡膠片以增加耐磨度。
雕花 (Broguing)
皮革上方的孔洞裝飾。製作上需注意孔距大小及排列密度,使用上以設計考量居多,並非必要元素。
鞋翼 (Facing)
鞋帶孔所在的皮革部位,因主要為功能導向,變化較少,一般為不同的切割形狀差異。
鋸齒花邊 (Gimped edge)
皮革裁切邊緣的鋸齒效果。一般皮革裁切為平刀,採用鋸齒邊多為增加視覺的華麗效果。
縫線 (Stitching)
皮革拼接時所使用的縫線。各種尺寸均廣泛使用,正裝款式偏好以細線縫製,呈現細緻氛圍;休閒款式則以使用粗線為多。
延條 (Welt)
鞋面與鞋底交界處,圍繞整雙鞋的環狀結構。此結構的用意在於加強鞋面及鞋底的結合,但並非所有延條的款式都是以縫合方式製作,僅做為裝飾效果的情形也非常普遍。
外底 (Outsole)
又稱大底,鞋款稱為膠底 (橡膠)或皮底 (皮革)即為根據此部份決定。皮底柔軟舒適,但如果在柏油路面行走,耐磨度較差;膠底稍硬,但通用性 (晴/雨)及耐磨度則略勝一籌。
鞋身 (Vamp)
位於鞋面中央,包覆腳部上方的皮革部位。在一定程度上可固定腳部在鞋子中的位置,避免前後滑動的情形發生。
鞋帶孔 (Eyelets)
在皮革上為繫鞋帶所打出的孔洞。以一般正裝鞋來說,不太會有什麼裝飾,但休閒鞋及靴款則可看到不同的銅釦設計。
最後,附上一張實鞋圖,大家看得出來哪裡是哪裡了嗎?